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鲁东大学女博士创新团队:在科技兴农的伟大实践中发光发热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3-23
阅读次数:

在第111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全国妇联公布了2020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鲁东大学农林作物遗传改良中心女博士创新团队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自2015年成立以来,这支由16位女博士组成的创新团队,立德树人、砥砺奋进,在课堂上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农科人才。走下讲台,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常年扎根在田间地头,将教学、科研和服务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真正来地里面写,才是真本事”的重要讲话精神,书写了一个个巾帼博士科技扶贫的动人故事。

“烟台莱山的郑家庄村以种植传统作物为主,2019年我们考察后,带领村民尝试反季栽培技术,帮助村民增产增收。”郭笑彤博士说道。“我们去地里面,可以把技术带给老百姓,现场指导他们该怎么做。有的农民朋友迫切需要我们的支持。”团队成员点对点帮助,手把手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建立了珍稀菌菇、经济果蔬生产模式和营销模式,十几个大棚为村民年增收达到20万元以上。

2015年,为帮助贵州独山县学生杨安仁改善油桐种植,郭笑彤提出了新品种、高科技、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并开放实验室研究当地山地土壤、油桐性状,引导杨安仁与油桐研究最专业的中国林业科学院亚林所的专家们建立联系,提升企业技术水平。经过短短几年发展,最终建成1个国家油桐种质资源库、500亩油桐良种育种基地,为当地少数民族同胞提供了近400个工作岗位,对口扶贫43户。

多年来,团队成员牺牲了大量节假日休息时间,奔赴乡村振兴第一线。在招远石硼村加强农民农技培训,推广新型苹果品种;“智力扶贫”助力巫山脱贫攻坚,以“小蘑菇”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巫山食用菌“大产业”,同时参与了巫山县博士工作站建设,助力当地贫困农户脱贫“摘帽”;为省级贫困村淄博市泉子村出谋划策,制定了彩色蘑菇种植方案,帮助村里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

为做好玉米高效转基因体系研究,李蓓博士连续几年春节都是在海南的玉米地里度过的。长时间在烈日下授粉,原本白皙的皮肤变成了深深的小麦色,多处被紫外线灼伤。在农林作物培养间里,李蓓兴致勃勃地给记者展示杨树、辣椒、玉米等幼苗,她说道:“别看这些小苗子,现在还不起眼,试验成功,投放种植后,就会给广大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于春燕博士克服种种困难,多次协助团队深入新疆盐碱地区反复进行试验育种,培育出的转基因速生耐盐碱杨树全部成活,在山东、新疆等地推广后,为当地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为有效解决栖霞苹果木、德州枣木老化问题,李维焕博士研制出苹果木转化木菌肥、食用菌基质技术,无偿传授给当地果农;梁美霞博士推广高产且富含维生素和花青苷的红肉苹果,开启了种植户的致富之路;刘晓华博士为烟台莱州培育出的优质月季品种,推动了当地月季产业的发展……

“企业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我们女博士科技服务团的服务宗旨,每当听到这样的好消息,我们心里边比一年发几篇论文、获得一项课题要欣慰得多。”谈起科技服务,宿红艳博士感慨颇多。目前,团队已成功建立起玉米、番茄、大豆、杨树等植物的高效转基因体系,培育出多个高产、抗逆植物新品系。其中,18个材料已经获得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中试许可。

农林作物遗传改良中心女博士创新团队的成长得到了省市领导和妇联的关心指导。团队从无到有的几年间,省委副书记杨东奇一直关注着大家的成长和团队的建设。2017年4月,在参观考察我校农林作物遗传改良中心时,他鼓励农学老师们要“学农、为农”,发挥专业优势,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实用技术、更好的优良品种。2018年3月,在山东省各界妇女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09周年座谈会上,他鼓励女博士团队继续坚持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用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助力。2019年7月,女博士团队向杨东奇写信,感谢省委和杨东奇副书记的关心关爱,并详细汇报了女博士团队在乡村振兴、推广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分享了对新农科建设和培养新时代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思考。杨东奇专门作出批示,对团队坚守初心与梦想,全心全意助力乡村振兴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9月,在到省妇联开展工作调研时,他通过网络视频与在田间工作的女博士创新团队进行交流,为大家“长期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做法点赞。2020年12月16日,杨东奇专门到鲁东大学女博士团队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科技示范园调研指导,对团队厚植“学农、爱农、为农服务”情怀,用智慧建功金色田野、用学识造福一方百姓的做法表示赞赏,并祝愿团队牌子越擦越亮,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巾帼力量。

辛勤的付出,换来的是满满的收获。女博士创新团队紧盯乡村振兴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涉及领域实现了作物、果树、林木全覆盖,育种技术和食用菌栽培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团队先后几十次的赴省内外各地开展科技扶贫,解决了13项“三农”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创比赛,获得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奖励9项;指导学生创建农业企业,为当地少数民族同胞提供近400个就业岗位;指导30余名学生成为村官、进入涉农企业,60余名学生考上研究生,培养知农爱农学农科技后备军;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等各类项目50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三年来,团队下基地、助脱贫,为老百姓提供现场培训30余次,直接受益农户1000多户。团队先后被评为烟台市、山东省三八红旗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推荐单位。先进事迹被央视《朝闻天下》、央视国际频道、山东新闻联播、《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学习强国平台、《大众日报》等媒体报道。

女博士创新团队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强农兴农的重大责任,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我们一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将所学倾注于这项光荣的事业。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得到应用推广,能够给广大农民朋友带来更多收益,能够更好地助力推进乡村振兴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大家纷纷表示,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希望在科技兴农的伟大实践中发光发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