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座校园,让我魂牵梦绕,难以忘记,那是铭刻我青春岁月的地方。
有段时间,让我总是回味,梦里相见,那是承载我快乐时光的岁月。
那段岁月已逝去,再也不可回;那个校园虽还在,却物是人非。
走在校园里,回忆那段美好时光;坐在电脑前,记录那些风轻云淡的日子。
(一)报到
葛优在电影《甲方乙方》中有句台词:“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她。”伴随着那悠扬的电影音乐,每当听到这句台词,总会让我的思绪飘扬。
1997年,注定会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重色彩的一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7月1日,香港回归。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60周年之日,我们这批考生踏入了高考考场。
与师兄师姐们不同的是,我们这批考生是先参加高考,等待高考分数出来后,再填报志愿。作为山东省第一批高考后填报志愿的学生,我们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情况下,每个人的高校志愿填报如同赌博,最终的结果是几家欢喜几家忧。97级的很多同学,高考分数都是700分以上的高分者(标准分900分制),却因为填报志愿不当,被录取到了烟台师范学院。正因为没有被理想的高校录取,所以,很多来到烟师读书的97级学生,应该都曾暗下决心:一定不能虚度四年的光阴岁月,要好好学习,奋发努力,考上重点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严谨的学风,是母校的优良传统。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同学们你追我赶,谁也不想落后。水涨船高,共同进步,最终97级各个专业的整体考研率,在烟师历史上应该是创造了记录。具体数据我不了解,但是政治系97级本科生毕业时75%的考研考双率,一直到现在,再没有被本专业的师弟师妹们超越。
我的高考没有发挥好,填报志愿也太保守。当知道自己的第一志愿录取无望时,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短信可以查询的时代,我能做的就是每日查看《大众日报》录取光荣榜,查看自己的名字被哪所高校录取。1997年8月23日,一场期盼已久的台风过后,在解除了胶东半岛1997年大旱的同时,我拿到了烟台师范学院政治系的录取通知书。虽然不是被第一志愿学校录取,但总归是去了我自己愿意去的高校和专业,比起那些被胡乱调剂的同学,我还算是幸运的。
由于通知书来的太晚,离报到的时间已经没有几天,很多事情要抓紧去办。回即墨一中转团员关系,到派出所迁移户口,到粮食局办理粮油关系,还要筹集入学费用。97级政治专业,一年的学费是1000元,住宿费是每年300元,教材费四年1000元,还有其他一些费用。不知道当年学校是怎么考虑的,通知书里写明学费要一次交两年的,住宿费要一次交齐四年。这对于有些家庭来说,确实是不小的开支。记得有同学被录取到了英语专业,一年的学费是3100元,这一次性交两年的学费,在那个年代,压力确实不小。
1997年9月10日,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天真的很蓝。2700名大一新生,集体报到。家里人提前做好准备,从即墨的家里把我送到了烟台的学校。我的心情是激动的,平生第一次迈入了大学的校园。新的校园,新的气象,新的开始。
迎新地点设立在北校区老体育馆东门外,各个系摆摊设点,一字排开,标志都很明显,找起来很方便。从台阶拾阶而上,迎面就是政治系的报到点。95、96级的师兄师姐们围在报到点,热情的迎接我们这些新生。我很幸运,遇到的第一个师兄就是即墨老乡。办理手续、入住宿舍,96级的王振建师兄跑前跑后为我服务,让我这个初到大学校园还摸不着头绪的新生,省去了很多的麻烦和曲折。
迎新,也属于大学文化的一部分。在未来的几年内,我只迎接过98级的新生,还是定向迎新,迎接的是即墨一中的老乡。99级报到时,我正在烟台山医院做脚伤的第二次手术,错过了迎新。其实,迎新好处多多,例如迎接师妹,可以近水楼台,说不定一段缘分从此开始。可惜那时年纪还小,不懂得这么多,白白错过了机会。
入住的宿舍楼在校园的西北部,这是当年启用的新公寓楼。当年的编号是8号公寓,如今编号为北区9号公寓。上大学前,我从来没有住过集体宿舍,宿舍集体生活对我来说是新奇的。我的第一个宿舍是307,属于八人间,四张上下床的铁架子床分列两边,两张桌子摆在中间。入住时,每个人的名字都贴在了床上,位置都已经安排好。我被安排在靠近门口的上床,下床是来自青州的牟老大。牟老大已经提前报到,收拾好了床铺,笑眯眯地在等待宿舍兄弟的到来。这一夜,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在异地睡眠。没有睡沉的我,隐约中还听到楼下有吵架的声音,那一嘴的烟台味,可比京骂。这是我在烟台生活的第一夜。
报到后,开始了18天的军训。绿军帽、黄上衣、红领带、绿裤子、黄胶鞋,这就是当年我们的军训服装。以后,每年的九月份,校园内只要出现这绿色的大军,就知道一年一度的新生已经到来。作为政治系当年招收的学生,思政本科两个班、思政专科两个班、公共关系专科一个班,近200人组成了政治系军训队伍。因为是刚刚聚在一起,本班的同学都认不全,更多的就是同宿舍的集体活动,一起打水,一起吃饭,一起外出,一起迟到。军训期间,也是同学们开始熟悉的时间,有的同学沉默、有的同学活跃。来自海阳的辛峰同学,表现的特别活跃,带黑框眼镜,穿深色西装,一口的海阳话,天文地理诸子百家,没有他不知道的,没有他不了解的。在同学们彼此之间还不熟悉的情况下,辛峰同学确实让大家眼前一亮,记住了他。
9月28日,举行军训阅兵典礼,结束后,就是国庆假期。虽然只有5天的假期,每个同学好似都归心似箭,一心想回家。其实,从开学到军训结束,只有18天的时间,这却是我离开父母最长的时间。在以后的日子里,离开家的时间越来越长,回家的日子越来越少,这也是一种成长的经历吧。我们宿舍几个人,除了老六,都回家了。老六说,他要用国庆的这个假期,在烟台好好的转转,爬爬周围的山,欣赏欣赏美景。那时,真的特别佩服老六。
国庆假期归来,正式上课。我的大学学习生活,也拉开了序幕。
(二)校园
母校的历史,从1930年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开始。高等教育阶段,则从1958年成立的莱阳师专开始。1960年,莱阳师专搬到烟台,更名为烟台师专。师专阶段的母校,校园就是现在的南校区,正门朝东。我读书时的师院阶段,校园分南北两个校区,正门在北校区,朝南,面向红旗中路。现在的鲁东大学,已经拥有南、北、东校区和蓬莱校区,正门在北校区,朝东,面向青年南路。
1997年入学时,西面的山东省交通学校还没有合并进来,北校区没有围墙,依然在大兴土木的建设中,每年都有几座新的教学楼和宿舍楼竣工。北校区已建成的区域,基本可分为三个部分,中间是眼镜湖以及周围的花园、小树林,这属于休闲区。以眼镜湖上的小桥为中轴线,向北延伸,东侧是教学区、西侧是生活区。
当年,东西方向的红旗中路还很狭窄,西山的隧道也没有打通,所以车流量并不是很大。公交车也只有46路一趟车,从校门口经过。南北校区之间,更没有现在的天桥连接。那时,无论是到南区,还是小市场,不用非走学校的大门。从北区物理楼前的小树林走下去,穿过红旗中路,就是小市场,或者爬上南区体育场的小斜坡,就到了南区的体育场。到了大二时,物理楼南面的围墙开始修建,南区体育场北侧的网点房也启用,东宝酒店、高升酒店、东芝书店等开业,这条路就走不通了。
北区红旗中路的正门上,“烟台师范学院”的校名,是启功老先生的书法。从正门进入,一小湖静静的躺在面前,湖为眼镜状,所以名眼镜湖。湖的中间有一小桥横架,正好在鼻梁处。这个小桥很特别,桥为拱形,桥面光滑。过桥时,需要远远的开始助跑,到桥前猛然发力,到桥顶紧急刹车,才能顺利登上桥顶。然后扶栏杆,缓缓下行过桥。所以,很多人第一次过此桥时,力度把握不好,未到桥顶力气已衰,只能被迫退回。女同学中,能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过桥的,那自然就是女中豪杰了。常常见到,男生先冲上桥顶,回头把手伸给女同学,拉上女同学一起过桥;或者,男同学在桥下早早的拉开架势,等待她从桥顶往下冲时,张开怀抱迎接。这应该是很多校友常常回忆的场景。如今,这小桥早已被改造,原本光滑的桥面,改成了台阶。从学校的角度考虑,学生安全过桥的意义重大,但从老校友的情感来说,却少了一个值得回忆的地方。
眼镜湖畔,栽有柳树。当年的小柳树,现在已是枝繁叶盛。湖的北面和东西两侧,是各类苗圃花园。春天时,芍药牡丹争奇斗艳,桃花梨花竞相开放,那是一年最美季。右侧上方的红顶楼,是那时的办公楼。晴天时,波光倒影,映于湖中,这是那个时代校园的标志性景观。眼镜湖周围的花园内,树木繁多,小径幽深,石桌石凳,是抢手的地方。特别是夜晚来临,灯光昏暗,竹林摇曳,误入树林深处,会惊起鸳鸯无数。这里,也是无数校友念念不忘的地方。
东侧的教学区,从物理楼开始。雄伟的物理楼,矗立在高坡上,是北区最早的建筑。物理楼顶,还曾有雷达状的发射天线。这曾经也是母校的标志性建筑。每次从家里乘车回学校,在上尧下车,穿过小市场,看到雄伟的物理楼,就回到了学校。物理楼北侧,往北排列着红顶楼、化学楼,东西两座合堂楼,以及生物楼和政治楼。生物楼前,有北区的读报栏,里面张贴有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中国青年报和中国教育报等。当年,那可是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地方。再往北,是一大片未开发的土地,那时还是栽种各类树木的苗圃基地。求学期间,北区接待中心、美术楼、中文楼、外语综合楼等在这片苗圃基地上陆续建成。教学区中间,一条南北路往北继续延伸,通到北面半山腰的一片白色建筑,那是留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历届学生口口相传,将那里称呼为“布达拉宫”。
教学区和生活区中间,也就是2号公寓东侧和政治楼、西合堂楼西侧的那个地方,也是很多校友怀念的场所。那里有篮球场,还有旱冰场。每到周末,旱冰场总会响起动感的音乐,在里面滑冰的帅哥靓女,是大学生活的一道风景线。
西侧的生活区,包括老体育馆和西面的运动场。老体育馆北侧,那时还有一片平房,是音乐系的教室。入学后不久,北面半山腰上的音乐楼竣工,音乐系乔迁新居。音乐楼也有个尖顶,里面应该有亮化的灯光,因为曾经见到它亮起过。当年,每次从音乐楼经过,听到琴房内练琴的声音,特有感觉。可惜音乐楼看管很严,在校时从来都没有进去过,只能想象那是哪位美女坐在钢琴后。平房北面,就是1号到8号宿舍楼。这些宿舍楼中,除了我居住的宿舍楼外,我最有回忆的就是6号公寓。因为97级的女生,特别是政治和外语专业,基本都住在6号公寓。女生宿舍楼前,一级又一级,来来往往,跨越了多少年,唯有楼门口站岗的男生,以及熄灯前男女同学依依不舍的画面,是女生宿舍楼前永远不变的场景。
3号、4号公寓的西面,是三个大餐厅,那是平时就餐的地方。中间的大餐厅,每到周末,又会摇身一变,成为舞厅。对于当时的大学生来说,那可是重要的娱乐项目。我的同级同学中,就有因跳舞结缘舞伴,从而缘定终身。1998年秋,5号公寓北面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楼建成。一层的店面,开了12个小餐厅,这里又成为了就餐的首选。我特别喜欢去的是3号小餐厅。2元钱半份小炒,5毛钱的馒头,就可以美美的饱餐一顿。到了周末,更可以与几位女同学一起,你买一个菜,我买一个菜,再来几杯烟台啤酒,凑在一起聚餐。女同学的酒量,就是这样被我给练出来了。那时的烟师餐厅,物美价廉,在全省高校中也是有名的。
大学生活动中心西侧,是6、7、8号公寓楼。我住的是8号公寓楼。现在的8号公寓楼已位于学校校园内侧,西面、北面公寓楼排列,还有2000年后新建的食堂,但是当年的8号公寓,已经是学校的最西北角。西侧是军队的打靶场,偶尔夜晚还能听到真枪实弹的声音,等到第二天去打靶场,仔细寻找,还能找到子弹弹壳。大一军训时,还有实弹射击环节,每人五发子弹,就在这个打靶场上射击。北侧,是正在建设的9号公寓,那里将会迎接98级的新生。曾经有段时间,9号公寓是男女生共同的宿舍楼。1到3层住男生,4到6层住女生,那是98级的回忆。西北侧,是一个小水库,当年还是原生态,现在已经变成了校园内的一个湖泊。西南侧,是一片苹果园,春天时,苹果花开,远远地好像都能闻到苹果的香气。打靶场边、8号公寓楼西,是村民的地盘,几栋简易的活动板房,有理发店、早餐店,还有录像厅,顾客自然就是学生。曾经有段时间,我几乎天天早上到其中一家去吃早饭,一元钱半斤油条,五毛钱的稀饭,免费的咸菜,就是一顿早餐。
红旗中路南侧的南区,是母校的老校区,那里的建筑年头比较久,很有历史感。东西主干道的大杨树,代表了这个学校的历史。邢亮师兄在《魂牵梦绕师专路》一文中,对南区有具体的描写,那是七几级、八几级大师兄、大师姐们记忆的圣地。对于我来说,南区那里的校图书馆,是常去的地方。此外,也偶尔去中文楼、外语楼转转,看看同学。中文楼南面,有个干涸的游泳池,从来没有看到灌满过水,只记得有人在里面打羽毛球。南区的老礼堂,周末也会放映电影,一元钱一张票,周末一张票还可以进两个人,但是屏幕质量有点差。所以,同样是看电影,我就选择去财校礼堂。礼堂东侧,那时还是一片排球场地和篮球场地,大二时,我体育课专修排球,曾经在那里与历史系打过友谊赛。排球场地的南侧,还有一排平房,曾经是美术系的教室。美术系搬走以后,大三时,我们在那里上过课。
偌大的校园,处处都有我的记忆。特别是政治楼和宿舍楼,更是满满的回忆。那都是有故事的地方……
作者简介:刘鹏,鲁东大学(原烟台师范学院)97级思政专业,现工作于青岛市人民检察院。